Comm3-Logo-橫式兩行-Black

Comma3 Ventures Weekly Market Update Aug 14th,2023

Crypto Market Cap Overview   2023/08/21 2023/08/27 Market Overview Weekly numbers ($M-USD) Weekly numbers ($M-USD) WoW % weekly change S&P 4,369.71 4,405.71 0.82% Nasdaq 13,290.78 13,590.65 2.26% US 10-year Treasury Rate 4.26% 4.25% -0.01% Crypto Marketcap $1,093,593 $1,092,561 -0.09% BTC dominant 49.11% 49.16% 0.05% ETH dominant 19.39% 19.22% -0.17% Percentage of Staked ETH 21.60% 21.93% […]

11月坎昆升級-提前佈局可能爆發的賽道

今年11月以太坊將迎來另一個重大升級-坎昆升級(Cancun Upgrade),坎昆升級的重點是什麼?如何影響以太坊?以及可能迎來爆發的賽道及項目,我們將透過本文來介紹。 *若Layer 2(L2) Rollups為以太坊的擴容,則我們可將坎昆升級視為L2的擴容。 坎昆升級介紹 這次升級已確定納入的EIP包含EIP-4844、 EIP-4788、EIP-1153、EIP-5656, EIP-6780,其中最為重要的EIP-4844即為Proto-Danksharding,為以太坊的資料分片(Data Sharding)做準備。 Proto-Danksharding 能同時(1)降低L2在L1以太坊上的資料儲存容量,(2)並同時降低L2 Gas fee、提升交易速度TPS,這二個優化將能達一個數量級以上(10–100倍)。 從下面的以太坊2.0升級路線圖,完成The Surge階段後,以太坊將能在Rollup L2上將交易速度提升到100,000 TPS,並降低網路gas fee到$0.001以下。完成The Surge包含了 Full Danksharding、DAS(Data Availability Sampling)、Proposer/Builder Separation (PBS),接下來我們將介紹Full Danksharding的先行升級Proto-Danksharding帶來的主要更新。 Proto-Danksharding EIP-4844介紹 TL:DR Proto-danksharding為以太坊L1帶來全新的資料儲存格式 “Blob”,Blob能大幅降低L2 Rollup存放於L1以太坊上的資料量,並且將過往需永久儲存於以太坊L1的資料改成暫存且可刪除(30days),這將大幅下降L2的gas fee並同時優化L2及L1的性能。 為何這樣能省下大量的gas fee呢? Rollups的核心概念是,將交易從以太坊L1主網,移往L2並一次大量批次(batching)處理及壓縮打包交易,因此Rollups會將壓縮完的數據、State Root、Proof等相關數據丟往以太坊L1做安全認證。 而這些數據在過往會以”Call Data”的方式永久存放於以太坊的執行層上,而以太坊執行層上的儲存價格是非常昂貴的,給大家一個概念在以太坊上儲存每一MB的價額高達32.7 ETH (約為6萬美金以$ETH 價格$1,900估算)。 而過往這樣的設計是有必要被改善的,因為:(1)以太坊不是設計成為一條作為永久儲存的區塊鏈(那可能是Arweave的工作),而是作為全球最安全的結算層,確保在以太坊上運行的應用是正確無誤的。(2)L2存放於L1的資料是為了在出現爭議時,L1能驗證L2上發生的交易是否正確,而當過了爭議挑戰期(如OP Rollups約為1–2週),這些資料就沒有必要永久存在於L1的執行層上。以太坊的PoS共識機制為full redundant ,這代表所有儲存在L1執行層上的數據,都需要被所有的validator、full node全數儲存及驗證,可以想像這將耗損巨大的以太坊網路性能。 什麼是Blob? 在EIP-4844更新後,rollups壓縮完的批次交易資料將被存放在Blob這個資料儲存空間,僅有State Root及Proof等依然留在Call Data裏。有別於Call Data永久存放在以太坊昂貴的執行層,且需要被所有的節點儲存及執行,Blob將只存在於共識層,且可在30天後自動刪除。由於Blob不存在於執行層因此無法被EVM讀取,也將不會耗損EVM及各節點的資源以及頻寬。 而此舉也是以太坊生態系第一次引入交易資料緩存、暫存的概念。這將有效節省以太坊客戶端資料容量、降低硬體需求以及優化以太坊執行層性能。 而這樣的資料緩存、暫存的概念也先行提EIP-4444預作準備。 […]

以太坊上海升級後現況及未來賽道趨勢分析

從上一篇研究 “四月以太坊上海升級是否會造成ETH龐大的賣壓?” 到現在,上海升級完成已過了六週(上海升級日期為4/12)。我們將透過這篇文章,來檢視以太坊的各項相關數據,看看是否有符合我們前一份研究的預測,並同時透過這些數據分析來了解未來的賽道趨勢。 這篇文章我們將分為二部分:1. 數據回顧及 2.賽道趨勢分析 數據回顧 在前一篇研究我們所得出的結論為:(1)不太可能出現ETH大量賣壓 (2)將會有更多質押者加入以太坊質押 (3)ETH成為通縮貨幣將更有價值,且總量將更稀少 數據來源Dune,製表Alex Chou 從上表我們能看到,在上海升級後,以太坊的Validators從55萬個節點數成長到67萬個,增幅達到22%,我們看到透過質押取款的解鎖,的確刺激更多人加入參與營運應證節點。 同時,雖然ETH取款解鎖,但我們看到ETH的總質壓顆數不減反增,從近1,800萬顆增加到2,150萬顆,增加了350萬顆ETH($6.65B USD),成長率達到20%。 另外$ETH的價格也從$1,750成長到$1,911,成長率為9.2%,並沒有大量的賣壓產生。 最後我們看到以太坊的Solo Staker的成長幅度最高,在上海升級後成長了近37%。 數據來源Dune,製表Alex Chou 從上表我們能看到,以太坊的通膨率從-0.37%下降到-1.49%,ETH總供應量更是額外減少了24.6萬顆($469M USD),通縮速度的加速及總供應量的減少,也開始讓ETH的內在價值被體現,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ETH上海解鎖後,幣價不跌反增來佐證。 LSD協議頭部項目變化 數據來源Dune,製表Alex Chou 在上海升級後,LSD協議的ETH質押淨流入量為150萬顆ETH ($2.85B USD),其中市占率還是以頭部項目LIDO的86%領先,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成長幅度高達80%的Frax Finance,其協議除了質押APR為前段班之外,其frETH為市場depegging 最低之LSD-ETH,且其 Base Token + Reward Bearing Token的設計架構也使得AMM流動池有較低滑點及無償損失,在LSD賽道值得關注其後續發展。 交易所ETH質押業務變化 數據來源Dune,製表Alex Chou 從交易所得變化來看,前四大的淨流出量為17.3萬顆ETH,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於美國SEC認定Kraken的代客ETH質押業務並不合規,因此要求停止其業務。近期OKX相當積極的拓展業務,其中我們也能從其ETH質押量成長高達144%看到。 若扣除Kraken受SEC之影響,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在上海升級解鎖取款後,不論是LSD質押協議,還是中心化交易所的質押業務都受到正面的刺激,有更多用戶湧入參與ETH質押業務。 頭部Staking Pool變化 數據來源Dune,製表Alex Chou Staking pool也呈現高度成長,ETH淨流入為49萬顆,其中值得關注的為to-B Staking服務商Kiln的成長幅度高達373%,並佔所有淨流入ETH數量達58% 賽道趨勢 LSD賽道 上海升級後的六週內,我們看到以太坊的整體質押參與率從15%提高到18%,總共增加了近360萬顆ETH ($6.8B),而其中43%的總量流入LSD質押協議。若以此成長速率並做保守假設2023年底的ETH質押率成長到25%,則將有額外7%約 840萬顆ETH將進入質押生態,且其中43%總量將流入LSD生態,而這360萬顆ETH($6.8B USD)的TVL將會帶給LSD協議TVL約38%的漲幅,以此我們看好LSD協議將會迎來一波可期待的漲幅。 Restaking賽道 Restaking的主因為,許多年輕的去中心化網路協議及應用,可能無法有夠多的參與方來運營節點,以保護網路安全並達到去中心化,因此便思考是否可以租用全球最大、最去中心化、也最安全的以太坊網路來為自身的應用維護安全,因此Restaking應運而生,而其中的頭部項目即為Eigen […]

四月以太坊上海升級是否會造成ETH龐大的賣壓?

上海升級後將開放beacon chain提款,預計將有1,700萬顆($300億美金)ETH解鎖 而從以下的研究及數據來看,我們認為影響可能不大 直接因素: (1)流動性質押:非流動性質押 = 58% : 42% 以太坊validator質押需存入32ETH,且在上海升級前這些質押的ETH是無法提款取出的,因此這些質押資產並不具備流動性(資本效率低),但隨著Lido等流動性質押衍生品協議(LSD)的出現,這些質押者的ETH從LSD協議獲得了流動性,並提高了資本利用率,因此上海升級後,這58%的質押者並不需要拋售ETH以獲得流動性。 (2)70%的質押者成本高於當下ETH價格 大部分存入質押的ETH成本價格帶,大約落在ATH前後($3,000~$4,000) 以當前$1,750的價格來看,仍有70%的持有者處於虧損狀態 因此上海解鎖即拋售的可能性較小。 (3)55%的質押者為個人或是流通性質押者(Lido) 對於以太坊home/solo staker而言,營運validator必須承受網路狀況、營運性能、on-time時間等罰款風險,若非有強大信仰,一般僅會持有ETH現貨,而非質押運營節點,因此大部分home staker皆為以太長期信仰者,解鎖即拋售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4)Validator提款速度限制 目前以太坊網路大概有55萬個validator, 一天所能退出並取款的validator數量為1,575個,因此全部退出的時間超過一年,且當網路validator數量下降時,退出速度也會同步下降,因此ETH的提款速度將受到限制。 https://notes.ethereum.org/@launchpad/withdrawals-faq#Q-What-are-the-two-types-of-withdrawals 宏觀因素: (1)信標鏈提款解鎖,風險降低,增加新質押者加入意願 上海升級解鎖提款功能,將能有效降低資金鎖定及利用率等風險,進而吸引更多新的ETH質押參與者(可以想像成定存轉活存戶)加入,預期流動性質押協議賽道將有大幅成長到潛力。 (2)去中心化驗證技術(DVT),將降低質押門檻吸引更多質押者 隨著DVT技術的上線,將能大幅降低staking門檻,從以往的32顆ETH將能下降至個位數,預期未來將能大量導入個人參與者。 https://docs.obol.tech/docs/int/key-concepts#distributed-validator-node (3)The Merge後ETH成為通縮貨幣 The Merge前ETH通膨率約為4%–5% 在以太坊The merge之前,ETH的年化通膨率大約為4%上下,而在the merge之後ETH的通膨率為 -0.4%左右,ETH正式成為通縮資產(相較於FED.在SVB倒閉事件後直接印鈔$3,000億美金),隨著ETH的總量即將縮減,及質押賽道大幅成長,行業普遍認為ETH將在下個牛市迎來大幅度的新高價。 The Merge後通膨率為-0.4%, ETH成為通縮資產 The Merge後以太坊已燒毀41,567顆ETH 由以上各因素我們認為,上海升級後的賣壓影響不大,反之,用戶將更想長期持有ETH等待低估的內在價值被反應。 30th March 2023 作者:Alex Chou Investment Manager — Comma3 Ventures 區塊鏈技術架構分析及研究

跨鏈技術原理分類與跨鏈賽道趨勢分析

前言 從市場現況來看,多鏈已然成為趨勢,但在web3世界裡各獨立的公鏈是無法互相溝通的(不同的共識、帳本、資料結構、通訊協定等)。 而眾多的公鏈及Dapp應用已開始不斷的分割用戶及資產,使得資源碎片化。如何串起不同的公鏈、橋接不同的應用匯集各生態的資源,各鏈間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ty)顯得格外重要。 “沒有互操作性的區塊鏈網路,如同TCP/IP出現前的Internet。” 在TCP/IP協議出現之後,我們看到全球各地區的當地網路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網路,並推動全球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ty)可藉由跨鏈橋接、多鏈底層模組(COSMOS、Polkdat)來實現,而本文將先介紹跨鏈技術及跨鏈橋的分類與工作原理分析。 什麼是跨鏈橋、為什麼我們需要跨鏈等議題網路上已有許多科普文章,因此本文會著重在分類及技術原理闡述及分析。 從跨鏈技術的設計原理可分為: Side-chains & relays(側鏈/中繼鏈):側鏈與中繼鏈的跨鏈原理類似, 會在來源鏈(source chain)及目標鏈(destination chain)上運行light client,以此不需要可信的第三方(Trustless)。而側鏈與中繼鏈最大的不同在於,側鏈是依附在L1主鏈之上,因此與主鏈關係緊密,而中繼鏈則是與其他L1公鏈平行,不屬於任何公鏈。側鏈和主鏈的安全機制相互獨立,即側鏈具有自己的共識協議,這些協議通常是為特定類型的交易設計的,意味著其通常不會繼承主鏈的安全屬性,在使用側鏈時,用戶將失去對資金的保管權,且僅依賴於側鏈的安全性。而中繼則依賴於主鏈進行驗證。中繼本質上是各主鏈抽像出的一個跨鏈操作層,是公證人和側鏈機制的融合和擴展。主要作用是作為一個通信中樞收集不同區塊鏈間的數據並進行消息轉發,適用於異構或同構的區塊鏈。 (側鏈/中繼鏈 例如:以太坊上的BTCRelay以及NEAR彩虹橋) Notary schemes(公證人機制):需要透過可信的第三方監聽來源鏈(source chain),將訊息匯總並在目標鏈(destination chain)進行跨鏈的訊息驗證及廣播。有信任成本。 公證人機制分為單簽、多簽、分佈式簽名 單簽:可以設想為交易所,信任成本最高 多簽:則為一群獨立節點或是機構,在完成共識時需要有一定比例的私鑰簽名(K-out of-N),跨鏈的交易才有效,信任成本低於單簽 分佈式簽名:等同於多簽,但採取了多方計算MPC(multi-party-computation),來確保密鑰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即將密鑰拆分為多個碎片並隨機分發給公證人,但無法利用這些碎片得出完整的密鑰,僅當一定比例的公證人共同完成簽名後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密鑰。安全性比多簽更高,信任成本比多簽再低一些。 (公證人機制 例如:ThorChain) Hash time-lock contract (HTLC):來源鏈與目標鏈需共享相同的哈希雜湊函數算法,不需信任(Trustless),當雙邊用戶能解出同一個哈希函數私鑰時,則將來源鏈鎖定的資產在目標鏈上釋放相對應價值的資產,若失敗及返還來源鏈的資產。(即為Atomic Swap的工作原理) (HTLC例如:原子交換、BTC閃電網路、BTC/Polkadot bridge) Blockchain of blockchains(BoB):透過一條完整的區塊鏈來連接來源鏈以及目標鏈,由於透過完整區塊鏈來連接,因此在上面將運行資料安全以及共識機制,若與側鏈/中繼鏈做比較,則BoB提供鏈級的通訊以及安全機制(BoB 例如:Polkadot以及Cosmos,而之上的通信協定(protocal)分別為XCMP及IBC ) 上述不同的設計原理皆有各自的優缺點、安全性、信任性,因此在不同的需求下,跨鏈橋會採取不同的設計。介紹完不同的跨鏈設計原理後,下面章節將介紹各種跨鏈橋的工作及實作原理。 從跨鏈橋的工作原理分類 Lock & Mint (鎖定+重新鑄造):此工作原理為,用戶在來源鏈將原生資產鎖入(lock)跨鏈橋的智能合約後,跨鏈橋將在目標鏈上鑄造(mint)等價的對應衍生資產,舉例BSC上的$BNB(BEP20)透過跨鏈橋鎖定後在ETH上鑄造出wBNB(ERC20)。 Lock&Mint為跨鏈最早期使用的技術之一,因此許多跨鏈橋大多使用這樣的技術。 優點:100% 的抵押品以支持目標鏈資產,使規模化成为可能。 缺點:由於許多lock&mint跨鏈橋的驗證節點數過少,因此造成中心化及低攻擊成本,因此許多跨鏈橋成為駭客攻擊的首選,低攻擊成本、龐大鎖定金額甚至僅需取得幾把私鑰就能盜取跨鏈橋的資金。攻擊方法包含:攻擊為數不多的跨鏈橋驗證節點、攻擊跨鏈橋智能合約的邏輯漏洞來大量鑄造目標鏈資產等. (Lock&Mint 跨鏈橋如Polygon 的 PoS Bridge、Avalanche […]

Arbitrum-以太坊Layer 2提升流量及交易速度的擴容解決方案

前言 隨著區塊鏈產業的蓬勃發展,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採用並同時進入到加密貨幣領域。 除了被視為價值儲存的比特幣之外,最重要的應用即為以太坊。從2020的DeFi Summer到2021爆炸性成長的NFT市場,都為以太坊帶來龐大的用戶流量、眾多的DAPP以及超過千億美元的資產價值流動於其上。 以太坊的難題 而龐大的用戶交易流量也讓身為Layer 1的以太坊造成嚴重的負擔,驚人的交易手續費($1,000+美金)及壅塞的網路(長達數十分鐘的交易確認)也重創了使用者體驗。而這樣的難題主要來自於區塊鏈的矛盾三角:安全性(Secur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可擴展性(Scalability)。 由於以太坊鞏固了安全性及去中心化,因此面臨了可擴展性的貧頸,造成鏈上交易、紀錄、儲存的成本昂貴。引此以擴容為目的的Layer 2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什麼是Layer 2? 目前所有用戶的交易及DAPP等運算都是直接在Layer 1 ETH作執行及結算,但由於以太坊的資源成本昂貴,因此Layer 2的擴容基本概念就是將運算、交易、紀錄及儲存等執行層的工作移到Layer 2來進行,而透過Layer 1以太坊的安全性來做結算層,如此一來便可以大幅度的省下以太坊資源。 如果上述概念還是有點抽象,那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說明: 在過往的以太坊模式有點像是全國只有一家國家法院,全國人民不管有大小的合約簽署、合約執行及爭議仲裁,都一股腦地全塞進國家法院,因此造成效率低下,曠日耗時。 而Layer 2擴容的該念就有點像是在全國各鄉鎮縣市設立地方法院及仲裁所,所有合約的簽署、執行及仲裁都在各地方法院及仲裁所進行及保存。 唯有執行、仲裁等結果資料統一存放到國家法院系統裡。如此一來便能提高效率,有效提高流量,而具高度安全性的以太坊也能成為世界結算層,確保全球每筆交易的正確性。 ZK Rollups 與 Optimism Rollups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Layer 2其中一個相當熱門的擴容方案-Arbitrum,但由於是科普文章我們會盡量寫的淺顯易懂。 如同上述提到,Layer 2的精神是讓用戶的交易、運算、資料儲存都在Layer 2進行,而進行完後的結算才到Layer 1的以太坊,如此一來便能大幅度的省下以太坊的交易、運算及資料儲存資源。 目前在Layer 2的擴容有許多解決方案被提出,但目前最被看好的為Rollups 系列,而Rollups主要分為2大系列:ZK Rollups及Optimism Rollups(Arbitrum即為其中一種) 主要差異在於ZK Rollups的數學模型為證明加密有效性,有較高的安全性,為主動證明,能更快實現運算最終結果(finality),但計算成本很高,較昂貴,成熟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 而Optimism Rollups為詐欺性證明,唯有出現運算爭議時,才需進行仲裁證明,因此為被動證明,缺點是有仲裁期會造成較慢實現運算最終結果,但優勢為運算成本較ZK Rollups低廉,且與以太坊EVM完全兼容,可直接對接,開發者也能使用相同開發語言,能快速go to market。 結論:從長期來看ZK Rollups可能會是最終解決方案,但從短期來看Optimism Rollups能解決以太坊的緊急擴容需求。 Arbitrum-基本概念 而今天要介紹的Arbitrum即為Optimism Rollups(OP)的其中一個版本,Arbitrum與OP的主要差異在於,當爭議出現需要進行仲裁時,仲裁的方式有所不同。 OP採用單輪次詐欺證明,當爭議發生時,會在Layer 1上驗證整段Layer 2的交易,優點:有即時性,缺點:運算成本高、須重新編寫EVM、安全性隱憂。 Arbitrum採用多輪次詐欺證明,當爭議發生時,會在Layer […]

區塊鏈 — 撼動未來十年新科技之市場動向及企業採用分析

在前一篇文章比特幣 ₿ — 區塊鏈的起源,我們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的緣起,而這一篇我們將著重分析區塊鏈技術在全球市場的採用、動向及產業分析 為什麼全球資本競相投資區塊鏈產業 ? 傳統風險投資市場規模及動向分析 KPMG研究報告指(下圖)出全球傳統市場的風險資本投資在2018年達到了$2,540億美元,並且是從2016年開始的連續3年大幅成長,研究也同時指出(下圖)這個動能將持續帶入2019。 對比於傳統世界每年高達$2,540億美元的投資,在區塊鏈世界,2018年的資本投資僅有$24.5億美元,僅有百分之一不到的份額,對於機構投資人區塊鏈是相對的新藍海。 全球資本歷年投資分析 而從勤業眾信(Deloitte)的全球區塊鏈研究報告指出,從全球1,053間公司的取樣研究發現有超過95%公司將在2019年度開始投資區塊鏈,僅有 5%的公司處於觀望(下圖),而這95%將投資區塊鏈的公司裡有高達65%的公司會投入超過一百萬美金在區塊鏈,高達39%的公司將投注超過5百萬至一千萬美金。 這些指標都指出傳統資本投資已經開始將投資觸角轉往區塊鏈產業。 全球企業區塊鏈投資分析 而這95%願意投資區塊鏈的公司有32%(下圖)認為區塊鏈技術能帶來更快速的解決方案對比起現存系統,有28%認為區塊鏈技術能帶來新的商業模型進而讓公司獲利,有21%認為使用區塊鏈技術能使系統更加安全並降低風險以及有16%認為使用區塊鏈技術將能降低公司成本,這些區塊鏈技術本質帶來的優點也是推動各大產業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動能,因而也間接使得機構投資人開始投入區塊鏈領域。 區塊鏈技術優化原有企業分析 另外從CoinMarketCap數據中(下圖)我們可以看到目前(Jan. 2020)數位加密貨幣的市值已經到達$1,911億美元,這些指標也都顯示出大量全球投資人已經開始進入區塊鏈及加密貨幣領域。 全球十大加密貨幣及市值分析 區塊鏈未來市場及產業分析 在前一章節我們做了傳統風險投資市場的分析及未來動向,我們發現不論是大型風險投資機構或是個人投資戶都開始進入區塊鏈領域,因次這章節我們會著重在區塊鏈未來市場成長及分析。 全球區塊鏈風險資本投入分析 由PitchBook研究報告指出風險資本在區塊鏈的投資金額從2017年的$4.9億美元爆炸性的成長到2018年的$24.5億美元(400%成長)(左圖),而目前在2019第一季度的投資已達到$8.5億美元(超過2017全年投資額),預計2019年的全年投資額將會超過2018,從這裡我們能看到僅管加密貨幣市場在2018至2019面臨熊市寒冬,但資本方投入區塊鏈的資金卻是屢破新高,這也顯示出在熊市中反而加速了區塊鏈的基礎建設投入,因此我們看好在未來1到3年會有大量應用的落地及突破。 區塊鏈全球十大投資 從左圖國際前十大的風險資本在區塊鏈的投資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許多傳統大公司已經開始跨入區塊鏈領域,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所建立的比特幣期貨交易和託管平台Bakkt,在獲得美國監管部門批准後,募集了高達「1.82億美元」的巨額資金。而Coinbase則是全球最大合法合規(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法幣交易所,最早由前高盛證卷交易員及airb&b工程師所創立,目前Coinbase 估值達到了 16 億美元,成為虛擬貨幣領域的第一家獨角獸。而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金融界與風險投資界開始進入區塊鏈世界,像是由前高盛副總裁Matthew Goetz領頭,成立的加密貨幣對沖基金Blocktower也已經獲得了$1.4億美金的注資。而R3則是區塊鏈金融聯盟鏈服務提供商,日前國際金融支付網路「SWIFT」已宣布將與銀行區塊鏈聯盟「R3」整合,該項目也獲得了$1.2億美元的注資。上述研究皆顯示出區塊鏈的技術及市場趨勢已經成形且不可逆,因此我們建議在此產業最前期時建立好投資部位以期獲得最佳報酬。 區塊鏈產業分析 那麼在運用區塊鏈技術創新的領域內又以哪些產業別最熱門呢?由InWara的研究報告指出,由2017及2018的ICO全球占比來看,金融服務依舊獨佔鰲頭同時也是ICO數量年化成長率(YoY)最高的領域,而此結果也與上述大型風投資本率先投注在金融服務領域吻合。緊接在後的是交易投資、科技創新以及金融技術創新等領域。 這些產業利用區塊鏈技術上的特性: 分散式網路架構、點對點直接傳輸、群體維護總帳本/資料庫且不可篡改、共識演算法、加密私鑰、價值傳遞等來解決產業舊有痛點或是獲得新的商業模式及創新。 率先運用區塊鏈技術之產業分析 以下目前產業如何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產業痛點或是增強產業競爭優勢: 金融產業-銀行結清算(Bank Clearing and Settlement) 現今全球銀行業的總規模達134萬億,銀行在跨境支付、國際間清算與結算為其業務重要一環,但傳統的銀行進行結算清算所遇到之痛點為: 如果兩家銀行未建立合作關係時,那麼從一方向另一方作跨境支付或匯款就會涉及到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協議)系統的的協作,而在整個過程每一個點對點的結算都需要手續費用且過程繁複冗長,另外由於各交易通信節點銀行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帳本體系,因此在整個過程成會仰賴人員參與而無法達到全自動化。 若使用區塊鏈鏈技術實作結清算系統將可大幅降低手續費用及所需時間,使用相同聯盟鏈之銀行將擁有相同、公開且透明的所有交易紀錄,並且可進行端點對端點銀行的直接結清算而不需再經過SWIFT或是其他中介機構。 金融產業-跨境支付(Cross Border Payment) 由世界銀行研究指出,每一筆跨境支付交易的平均費率為7%,進行國際支付需要經過多個中介機構,過程繁瑣且成本高昂。目前一筆跨境支付交易至少要經過付款方當地銀行、中介銀行、收款方當地銀行,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成本。 若使用區塊鏈的支付方式將有顯著的優勢,勤業眾信(Deloitte)預估以區塊鏈支援點對點的跨境支付將可降低交易成本達40~80%,而平均交易時間將從目前標準轉帳程序的2~3天縮短至4~6秒。 物聯網(IoT) 物聯網是未來的重要發展之一,建構物聯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智慧城市以協助人類進入智慧生活。因此我們希望物聯網的節點被大量佈置在各處,使得我們的生活空間成為智慧體進而使人們的生活更有效率、更安全、更便利。然而這樣大量節點進入你我的家庭、辦公室、戶外公共區域也造成了極大的安全及隱私上的風險。 而區塊鏈的技術特性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隱私及分散式可信任網路,因此區塊鏈技術將成為物聯網最強而有力的工具並將其安全及隱私提升到更高的層級。 供應鏈及物流產業(Supply Chain & Logistic) 供應鏈及物流產業目前最大的痛點在於需要與大量不同的承包商夥伴共同協作,而每個承包商都有不同的作業系統及帳本,因此在各環節的貨物及貨款交付通常曠日費時,且必須仰賴人工校對。 […]